摘要:6月9日,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盛大启幕。紧挨着的两者看起来毫无关联,但我们可以把时间拨回到15年前。
海报设计 郁斐
6月9日,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盛大启幕。6月11日,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将拉开帷幕。紧挨着的两者看起来毫无关联,但我们可以把时间拨回到15年前。
200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展映期间推出中国第一个“碳中和”电影节,提倡参与电影节的明星和各界人士为他们此行的环保消耗“买单”。绿色理念携手电影节,在当时更像是一次探索,但它也成为一块有趣的“棱镜”,为如今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留下注脚。
透过它,可以折射出“碳中和”这个概念不是什么新兴物种,上海对它也并不陌生,它离生活更没有那么远。以及,冠以“碳中和”之名的活动本身也需要可持续发展。
“碳中和”在身边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3060”双碳目标,二氧化碳的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此后,“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几个词一路狂飙。
“碳中和”离我们很远吗?其实不然。它是指通过各种节能减排形式实现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提及主体的时候,一般讲的是“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个人并未缺席。
看完一场电影后,手里的电影票属于什么垃圾?可回收吗?这也属于“碳中和”范畴内的疑问。
虹口区首个示范性垃圾厢房在广中路街道虹瑞公寓小区亮相。上海虹口 图
上海于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响“垃圾分类攻坚战”,如今这项低碳新时尚已经深入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应该说每一次分类投放,都在为“碳中和”添砖加瓦。
2022年除疫情影响期外,上海可回收物分出量增长1.7倍,有害垃圾分出量增长13.6倍,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前端的分类意识、末端的处理能力共同创造了更高的回收利用率。以生活垃圾为起点,再到塑料回收、工废利用,都嵌在“碳中和”的大网之中。
浦东新区高行镇浦江东旭公寓低碳社区建设情况。“浦东发布”公众号 图
从家庭向外一步,上海于2017年开启首批低碳社区创建。当时的这批社区以老小区为主,创新变废为宝回收积分,强调低碳知识花式宣传。
而2023年最新创建的低碳社区,更多的技术手段进入到实际生活当中。浦东新区高行镇浦江东旭公寓建立社区碳排放监测系统,具备光伏发电屋面、太阳能灯、雨水花园、光伏充电桩等设计。在其他社区,也可以看到生态菜园、低碳彩绘等各种低碳实践或宣教形式。
今年4月举行的上海国际车展现场。新华社 图
从社区往外再迈一步,面对出行选择,公共交通持续规模化发展、电动化转型,新能源汽车更是已经“来势汹汹”。
刚刚过去不久的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新车发布数量首次超过燃油车。近年来,上海始终维持对于新能源汽车购买的大力补贴,免费“绿牌”让更多市民上了车,也让“碳中和”上了道。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曾在今年4月份的“民生访谈”节目中介绍,上海的新能源车推广量已经超过100万辆,位列世界第一。此外,上海的充电桩已经装了69.7万个,换电站建了120多座,平均1.4辆新能源车配有一个充电桩。
“碳中和”渗透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由生活方式和技术手段共同推进。
给“碳”一个标准
把电影票扔对垃圾桶有多大意义?垃圾分类创造的价值能量化吗?很难,但是要做。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唐家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只有具备了相对公认的记录计量方法,才具有衡量比较减碳贡献以及将这些贡献转化为积分等形式从而兑换交易的基础。
碳普惠体系应运而生,就是要通过对中小型项目以及个人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进行量化、记录和价值激励,从而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2022年年底,上海已经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推出《上海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2023年5月,市发改委表示将加快研究出台碳普惠“1+4”配套政策,包括上海碳普惠体系管理办法以及方法学指南、项目和场景管理、积分管理等。
而把碳减排主体的量级进一步扩大,与“碳普惠”相对应的就是一个更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一个碳交易市场。市发改委公开信息显示,上海作为碳交易试点地区,碳市场覆盖3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占全市碳排放量的60%左右。新市场催生新业态。500余家投资机构参与其中,涌现出一批核查、节能低碳咨询服务机构,碳资产管理、碳金融等各种新业务层出不穷。
绿色金融成为双碳服务业的一股活水力量。2022年上海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出1936.74亿元,其中服务业总产出1041.31亿元。2023年《上海绿色金融行动方案》指出,到2025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将基本建成与碳达峰相适应的绿色金融生态服务体系,形成一批行业标杆,预计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
低碳行为有标准,低碳服务有标准,低碳技术和新能源同样有标准。2023年《上海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针对清洁能源创新技术标准体系、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标准等都作出了相关要求。
国家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网”公众号 图
新能源开发以及零碳、负碳技术突破,是研究层面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路径。新型电力系统开发和使用不断推进,上海电气、上海电网等单位针对“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及“源网荷储氢”一体化业务多点布局。
根据上海市2023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上海将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动本地“光伏+”综合开发利用、杭州湾海上风电建设,力争年内建成南通—崇明500千伏联网工程。工业领域转型更是大刀阔斧,将加快启动高桥石化、吴泾地区调整关停,支持上海石化产业高端化、低碳化升级,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向碳中和之路
在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将于6月11日-14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本次展会主题为“走向碳中和之路”。
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10万平方米的展览规模,国内外600多家知名企业参展,这既是搭建了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平台,也是上海或说中国在朝着“双碳”目标努力过程中给出的一次阶段性回答。
此次展会重任在肩,也同样目标明确,就是要聚焦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成果的推广宣介,搭建碳中和全产业链各类主体对接交流的平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国家电网会在这里展示“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抽水蓄能电站迸发绿色动能”;仲量联行将聚焦零碳战略、零碳资产和零碳运营三大维度,携多项首发净零碳综合解决方案和前沿洞察亮相;临港集团“国际氢能谷”也在展台同观众携手探索氢能产业发展未来。
本次展会的主题展览板块将重点涵盖能源转型、节能增效、循环经济、实践探索、低碳服务、低碳交通等六大板块,全方位展示千余种技术和产品。展会现场还将组织一系列聚焦绿色低碳技术、产品的新品发布、项目签约,以及配对专场等活动。
主旨论坛将探讨展望能源绿色转型和低碳技术发展趋势,于6月11日上午进行。多位国内外专家将做主旨演讲,同时在主旨论坛上将集中发布十个国内外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的绿色低碳企业案例,并发表上海低碳倡议宣言。11日下午的科学论坛同样大咖云集,近20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得主、中国两院院士、海外院士、专家学者和各界嘉宾将碰撞交流绿色低碳最前沿科学技术。
行动胜过一切语言,展会也致力于以实际行动参与“低碳”实践。
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主办方市贸促会已向参展商全面推广无纸化、循环再利用等绿色低碳办展理念,协同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将展会碳排放降至最低,努力打造国内零碳展会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