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中国已经迈进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征程,绿色发展将点亮每个人的新生活。过去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
向“绿”而行
——致读者
初元肇启,时盛岁新。2023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中国已经迈进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征程,绿色发展将点亮每个人的新生活。过去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民生所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政策号角的吹响,意味着绿色将成为美丽中国更加坚实、更加厚重、更加亮丽的底色。 鉴于此,中国经济时报“绿色低碳”专版应运而生。作为智库型媒体,我们致力于打造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高端、权威、专业的“绿智媒”。我们每个人都是绿色时代的践行者、追梦人。我们期待着,“绿色低碳”专版的创办能在绿色低碳宣传鼓与呼上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也盼望着,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绿色中国终将会变成事实。绿见大势2023,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成新风向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子勋 赵姗
2023年已经开启,一系列政策的推波助澜成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新风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紧接着,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确定加快绿色技术转化应用等9项重点任务。生态环境部也表示,2023年要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展现新作为。
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随着政策红利的到来,绿色低碳无疑会成为2023年众多行业发展的“香饽饽”。
绿色低碳转型潮流势不可挡
为什么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焦锋指出,当前,全球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潮流已势不可挡。2021年11月,美国发布了《美国长期战略:2050年净零温室气体排放路径》。而早在2018年,欧洲就发布了《气候中和长期战略愿景》,欧盟在2019年还颁布了《绿色政纲》。2020年,日本也发布了《2050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
“顺应全球碳中和潮流,各国均开始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全球性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正逐步形成。”郭焦锋表示。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应有之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吴滨说,从理论上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无论是人类中心论,还是生态中心论,都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生命共同体思想深刻诠释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内在统一的规律,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从发展逻辑上看,满足人们需求的变化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大幅提高,绿色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发展实践上看,粗放的发展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都使其难以为继,实现绿色转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内在关系上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具有辨证统一性,近年来,绿色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绿色发展在提升经济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系统分析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姬强认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这些都与绿色发展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可以说,绿色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经济发展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根基与依托。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全面绿色转型的推进,让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2021年,全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至56.0%,清洁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25.5%,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目前,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已超8万亿元。
有专家初步测算,到2030年,低碳产业平均每年增长8.6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96个百分点。
在姬强看来,推进绿色转型与发展的投资和消费,都将围绕能源体系的转型升级展开。未来我国新一代的能源体系架构将具备分散化的供应侧、电气化的需求侧以及数字化的供需交互的特点。据估算,“十四五”期间供应端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将催生超过4.7万亿元的投资,与电力部门脱碳相配套的储能技术也将形成规模超万亿元的市场。此外,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的电气化转型作为我国减排的主要路径,也将成为绿色转型最重要的投资领域,在未来五年内将催生超过16.5万亿元的投资,而氢能等作为新一代终端用能也将存在广阔的投资空间。充电桩、低碳建筑等绿色城镇化和升级改造投资作为绿色转型的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将吸引年均过万亿元的投资。
“绿色低碳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郭焦锋感慨道:一是传统重化工业将培育壮大绿色低碳新动能。未来十年,有望在钢铁生产工艺改进、石化行业炼化一体化产能置换、新建绿色低碳建筑和存量建筑绿色化改造、重化工业产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广等方面创造可观的绿色低碳新动能。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将加速发展,陆续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我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和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位置,这些领域将持续做大做强,对未来十年绿色低碳经济规模的增长具有重要支撑,也是撬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抓手。三是绿色低碳领域的商业等服务业,将是推动我国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
吴滨认为,未来要着力加强绿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融合。一是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加大对绿色消费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特别是鼓励和支持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绿色产业发展。三是加大绿色基础设施投资,推动能源、交通、城市、园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奠定基础。四是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为重点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为重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相关部委出台的政策已经明确对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开展攻关,同时重点攻关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控核聚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低碳前沿技术。
姬强预计,在未来1—2年内,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电化学、氢能、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和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方面将可能实现突破。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认为,从支持的重点领域来看,我国将在能源生产端、能源消费端和固碳端同时发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源生产端的核心方向是清洁能源替代技术、煤炭的清洁化利用技术。其中,清洁能源替代技术的主要方向是光伏、风电、氢能、核能和储能。能源消费端的重点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固碳端则注重布局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封存转运、高值化化学利用、海洋碳汇等前沿技术研发。
姬强建议,2023年,除了加大对电化学储能、氢能、光热发电、生物燃料等前沿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外,还应创新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模式。新能源政策补贴和激励的重点也有必要从风光技术投资逐渐转向分布式、多能互补、储能等技术的研发。
绿探索广州: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出行典范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徐蔚冰
2023年元旦,让经历了3年疫情洗礼的广州市突然变得热闹起来。“街上的单车愈加多了。”来自中山大学的小慧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个元旦全家的计划是骑行去露营地,用低碳环保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州市积极宣传和打造绿色智慧公共交通出行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公共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国绿色低碳出行典范。
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列举的一组数据佐证了广州市在绿色低碳出行方面的显著成效:目前已累计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1.28万余辆,纯电动出租车超过7.6万辆。按此规模测算,广州市纯电动公交和出租车可年均减少使用常规能源LPG4.5亿升、LNG3.65万吨、柴油1189万升以及汽油1479万升,折合81.6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约86.7万吨;百公里能耗总成本下降30%—60%,每年可节省超过25亿元;由于电动汽车结构的优化,还能在维护保养成本上每年节省超过0.8亿元。
与之配套的是,近3年广州市建设了2.5万多个充电桩、35条出租车换电站通道,不但优化了城市充电桩布局、完善了充换电站等配套设施,还为全社会的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夯实了基础,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
在大力发展智慧交通、通过科技创新手段优化公共交通绿色低碳出行服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方面,广州市目前已经建成了集监管、服务、安全于一体的公交管理智能化体系。该体系具备智能服务管理、新能源车运行监测、车辆安全防碰撞及驾驶行为分析、公交视频智能化监控、公交客流分析等智能化水平,帮助实现城市公交有序、高效、环保、安全运行,同时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执法效能。与此同时,为倡导公共交通集约化出行,广州市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建成全国载量最大的城市级统一公交调度系统,为城市交通节能减排作出贡献。第三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广州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8.8%,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达85.2%。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努力,在交通出行领域,广州市新能源车辆的投入规模、推广数量和智能化应用水平均位于全球城市前列。广州市的绿色智慧交通已全方位领先全国。对此,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降碳是关键、是核心,也必然推动经济增长。但降碳并不是刚性约束,而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潘家华认为,在从高碳的化石能源向零碳的可再生能源转轨发展过程中,广州市推行的绿色低碳出行不仅让城市变得健康低碳洁净,更能引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智库思享俞海:以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引擎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俞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如何发挥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引擎作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新征程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课题。
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更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科学把握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平衡点,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展现新作为。
要优化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改变传统运输工具的能耗和排放方式,发展以新能源为主导的运输装备产业。
要扩大绿色市场。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和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绿色供给能力,创新绿色消费场景,形成一批绿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绿色消费能力,引导消费绿色农产品、绿色家电、绿色服装,鼓励绿色出行,提倡绿色居住。
要加强政策保障。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强化科技政策落地实施,加快节能降碳、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绿色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
提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信心和决心
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必须坚定走好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信心。这一信心源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源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源自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新时代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表明坚持绿色发展是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是行得通的经济发展战略路径。
坚持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确保经济稳步提升,面临的困难挑战依然很多。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让人民群众在获得经济红利的同时享受绿水青山带来的自然之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更加注重系统观念的科学运用和实践深化,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多重目标中寻求探索最佳平衡点,在安全降碳的前提下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
(作者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政策智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
水和土壤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保持生态系统水土功能显著增强,一是要保证生态用水的可持续性,即必须保证某个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用水。二是要加强草原、林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给生态系统保留足够的空间。三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和系统观念进行治理和恢复,从而使生态系统的功能逐步增强,实现我国森林植被覆盖率增加的预期目标,并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绿色基调。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确定了加快绿色技术转化应用等9项重点任务。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健铨:
当前,绿色创新技术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动力,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源头创新不足和推广应用受限的双重制约,亟须解决技术成熟度不高、自主度有限、市场化成本高、规模化应用受限等问题。《实施方案》提出的9项重点任务对于解决绿色低碳重点领域面临的短板与瓶颈问题及产业现实需求有着重要的战略内涵和现实意义。
2022年12月31日,为系统总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建设运行经验,促进社会各界更好了解全国碳市场建设情况,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并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樊轶侠:
《报告》显示,第一个履约周期后,企业碳资产管理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超过80%的重点排放单位设置了专职人员负责企业碳资产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有效加强,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下一步,要加快完善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丰富全国碳市场交易种类,完善碳抵消机制。尽快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并完善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制度,搭建碳期货、碳远期等衍生工具交易,提高市场流动性。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周子勋 赵姗报道)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开局新愿景①丨消费、投资为中国经济稳增长蓄能加力
●展望2023①丨张卓元:“两个毫不动摇”必须长期坚持
●热点丨跨年经济带动全国旅游市场持续回暖
●焦点智答丨消费券撬动消费了吗
●热点丨GDP超1.1万亿:东莞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