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碳中和这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词,和咱们小老百姓真的有关系吗?
仿佛一眨眼之间,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开始说“碳中和”这个词。
A股前段时间甚至出现了万物皆可碳中和的热火朝天的景象,连地铁看手机的大爷都开始关注起了碳中和的概念股。
碳中和与我们有关吗?
碳中和这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词,和咱们小老百姓真的有关系吗?先说结论,有且非常有。除了炒股赚钱之外,大多数的时候确实很难意识到碳中和与我们自身的直接关系,因为碳中和这个概念被提出来的那个场合确实是离我们老百姓很远。

去年9月第75届联合国大会,咱们国家的领导人提到碳中和;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和碳中和放一块相提并论的还有一个概念叫做碳达峰。这两个碳指的都是二氧化碳,特别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碳达峰,顾名思义就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个时间点达到了峰值。
碳达峰不是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而是一个平台期,之后碳排放总量会稳步的回落。
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等途径抵消我们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净“0”排放。我们国家面向全世界庄重承诺的是,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但我们目前面临的情况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全球主要的经济体中唯一一个电力需求仍然在显著增长的大国,我国每年的碳排放总量超过了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的总和。
我们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而欧美等国家在十多年前就已经碳达峰,英国和俄罗斯更是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碳达峰。
各国普遍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也都是2050年或2060年。这意味着我们的考试时间比别人少了将近一半,难度也是噌噌的往上涨。碳中和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承诺碳达峰、碳中和呢?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就在于控碳。
作为一个在国际上向来很负责任的大国,我们要迎难而上,承诺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和碳中和之所以能够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核心原因大致有两点。第一,影响经济发展效率。

在国际气候议题的博弈之中,二氧化碳减排责任的承担问题一直都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核心矛盾。
但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环球同此凉热。国家现在承诺碳中和、碳达峰,不代表我们就认可和接受发达国家在减排责任上的平均主义。
我们的立场依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所说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以此为前提去完成这个碳中和的考试。第二,怎么“卖碳”,也就是说碳排放权交易的问题。今年的5月19日,生态环境部接连发布了三份文件,标志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国内的碳交易价格已经达到了每吨30元到40元。国际上欧洲地区的碳价已达到了40欧元每吨,美国更是达到了每吨200美元。
我们到2030年碳达峰之前还有巨大的碳减排空间,碳交易市场价值有上行的预期。除了碳配额和项目减排量等碳资产现货,未来还可能有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有投资机构预测整体交易规模可能会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我们身边的碳中和
说了这么多的宏观的大背景、大形势,有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碳中和、碳达峰看着依然是一个集体使命、远大目标。碳中和、碳达峰到底哪里能和我们真正的扯上关系呢?

星巴克自带杯子送咖啡的薅羊毛活动就是碳中和福利;无塑料吸管现在基本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标配。
首份2021年商场绿色消费报告显示,消费者如今接受碳中和的观念、获取环保知识的主要途径除了社交媒体之外,就是逛商场时看到的商场资讯以及参与的商场活动。这也是碳中和、碳达峰和我们普通人建立关系、建立影响乃至潜移默化形成改变的一条典型的路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我们国家实现碳中和的道路归根结底也应该是一条全民皆可为、皆可行、皆可参与的道路。站在履行公民责任义务的角度,从工作和生活的点滴细节做起,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是一个更好的,更有担当的碳中和个体,不是吗?点击下方链接观看视频